認識了十幾年的好朋友老家在台東鹿野,所以我多次陪好友回老家,順便一起去台東玩,往返南迴無數次,可是每次都是從南迴經過,未曾停留。這次到兩天一夜的小旅行,認識隱藏在南迴公路上的數個排灣族部落與村落:歷坵村、大武村大武社區、加羅板部落、尚武村。雖然這些村落也面臨許多偏遠鄉鎮共同的問題,如人口外移、村落老化、經濟衰退等困境。但是在一群熱心地方事務的人士熱心推動活化計畫、精心設計遊程,滿足遊客吃喝玩樂的需求,為家鄉帶來活力。遊程內容不但推廣部落文化,趣味、知識、內涵、深度皆具備。
認識大武鄉
▼高屏往台東行駛時,台九線南迴公路是必經路段,特別是大武段沿途風景優美,自駕行駛在這條路上欣賞山海景觀、蜿蜒的海灣、無邊際的太平洋,應該是許多人走在南迴的印象。大武鄉以排灣族人口居多,至今仍保存珍貴的部落文化。
▼大武鄉的大武村在日治時期就開始蓬勃發展,是大武鄉五個村中唯一漢人超過半數的村落,民國 81 年南迴鐵路通車後,客運在運量逐年減少,只好在民國 87 年將客運站關閉,衝擊到整個大武鄉的發展,熱心的地方人士努力為家鄉尋找出路。當來到大武鄉,可從歷坵村開始遊程,再一路往南至大武村、尚武村、加羅板部落串接行程。
▼大武老街曾因伐木業的興盛到沒落,現在是條安靜又迷你的老街,但是有社區協會人員參與改造,為老屋妝點、增色,前來老街一遊時,不妨多觀察這些可愛的小細節。
台東大武鄉兩天一夜行程總覽
第一天:大武社區 (玖肆貳零工坊) ★老漁村故事及數漁歌教唱 ★網住幸福 DIY 體驗->古都餐廳午餐->加羅板部落 (七里香工坊) ★部落食材導覽 ★回加蒸蛋糕 DIY 體驗->加羅板溪漁獵導覽解說/體驗->講蜜蜜特色餐廳->老船長溫泉民宿
第二天:老船長溫泉民宿->歷坵村小米學堂 ★迎賓、原民文化導覽 ★原民狩獵體驗->小米學堂午餐->尚武村尚武社區(尚武農創企業社) ★鳳梨農事體驗 ★9420富貴(粉粿 DIY 體驗)
大武社區(玖肆貳零工坊)
地址:台東縣大武鄉大武村(街)97 號
粉絲團:大武社區發展協會
老漁村故事及數漁歌教唱
▼大武外海是七大漁場之一,也是黑潮與親潮交會區,漁獲量豐富,而鄰海的大武村也成為重要的漁獲集散地。大武「魚音繞梁」數漁歌教唱即為了讓遊客在在唱歌屬於的過程中了解漁村故事、認識數魚苗工人的工作。
▼日本禿頭鯊幼苗(捻咪仔)排灣族母語稱「司馬林」,這種魚會在4、5月間洄游到大武外海,漁民使用三角網在海岸、溪口等處撈捕,撈捕後,大武漁民雇用數魚工人將沿海撈捕的野生魚苗點數,現場主以台語唱出魚苗數量,供買方、賣方確認,而大武村多年以來有不少外部遷移過來的移民,故衍生多種不同的唱法腔調。
▼禿頭鯊有多種料理方式:煎蛋、酥炸、生魚片等。不過有越來越多一般民眾加入撈捕行列,導致魚苗數量越來越少也影響生態,可能越來越不容易吃到。
網住幸福 DIY 體驗
▼沿海居民使用三角櫓網捕撈禿頭鯊小魚苗,雖然現在無法頂著浪,拿著三角櫓網撈捕魚苗,但是可製作迷你版的三角櫓網,想像漁民的辛勞情景。
▼編織看似不複雜,但是每個環節環環相扣。把竹子骨架固定繩結、將繩子繞鐵釘綁繩結,再把網子固定套在竹子骨架上,看似不複雜,但是一個小地方沒綁好、編好,就會影響整體的牢固程度。編好的三角櫓網可用來置物。
▼DIY 的體驗教室前身是傳承到第三代的新興腳踏車店,曾是居民修車、交際的據點,現在改為體驗教室,也能在此選購大武特色名產。
古都海鮮料理
古都海鮮料理
地址:台東縣大武鄉復興路86號
電話:08-979-2200
大武是台東的門戶,行經南迴時,無論進入台東、離開台東都是適合稍作歇息的中繼站,古都海鮮料理位於台東大武沿海台 9 線上,鄰近大武觀海步道、大武濱海公園等景點,在地理優勢上,成了不少自駕族祭五臟廟的去處。 古都海鮮料理的海鮮都是當日直送,老闆的兒子曾經前往法國學習廚藝後,回家協助餐廳的經營。 因季節、產量關係,海鮮價格會有所波動,故店內沒有制式菜單,也沒有固定價格,所以點菜前務必先確認價格,以避免爭議。點餐的方式是選購店家櫥窗內的食材、告知料理方式,再由店家出餐,也可直接按人數選擇多菜一湯,讓店家配菜。
▼烤鳳螺肉質緊實有點鹽味,爽脆有咬勁。五味花枝脆口不老,鮮甜無比。可惜忘了吃螃蟹,但是看了同桌朋友都吃得很開心。情人的眼淚是原住民特色餐廳裡常見菜色,名稱是「葛仙米藻」,又稱「雨來菇」,吃起來軟中帶脆,與蛋一起炒,味鮮、富含蛋香,在道道大菜中,特別解膩。
▼三杯魚肉清盤速度相對快,是我個人很喜歡的菜色。雞肉皮薄脂少,肉質豐厚 。炒黑豬仔菜幼嫩爽口、鬼頭刀鮮魚湯的魚肉刺少,肉質緊實細緻。
▼點菜時,不妨詢問店家當日是否有出隱藏菜色,也許會有驚喜喔!像水餃就是隱藏菜色,還不是天天都會有,要看老闆當天有沒有空做! 野生大蝦的蝦籽個頭很大,看看手指跟蝦身的對比就知道!蝦身碩大厚實,肉質甜度高。水餃的菜肉比例我很喜歡,內餡不油膩,蔬菜的刀工有講究,嚼得出菜汁與甜味。鮮蚵煎蛋表面焦香,內部細嫩,蚵仔肥美。飯後甜點則是麻糬外皮包覆紅豆內餡的點心。
加羅板部落 (七里香工坊)
地址:台東縣大武鄉大武村25鄰加羅板15號
電話:08-979-1796
粉絲團:加羅板 x 回「加」的路
加羅板部落食材導覽
▼加羅板在排灣族語是指七里香很多的地方,七里香也是排灣族人製麴主要材料之一。當外部訪客進入部落時,也需用七里香輕輕拍打,進行去霉穢的儀式。
▼排灣族是很會使用植物生活的族群,能用原生植物發展飲食、建築文化,從部落食材導覽中能懂得排灣族先民的智慧。像是部落隨處可見的芋頭葉的芋頭,在排灣族飲食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會烘乾做成芋頭乾或是芋頭粉,或用水煮,也會搗成芋泥糕。月桃葉則用來泡茶、當粽葉、編織草蓆、置物箱等。
▼加羅板部落週邊有各種竹子:綠竹、麻竹、桂竹、刺竹、孟宗竹等,所以部落族人會善用這些竹材,小至製作食器、生活器具,到製作魚簍,甚至搭建工寮、作為防禦的武器等。
回「加」蒸蛋糕
▼運用加羅板季節性食材,讓遊客動手製作「竹筒蒸蛋糕」,看當季會有什麼食材,原則上是南瓜、小米、地瓜、小芋頭這幾樣在變化。
▼蒸蛋糕的材料有米穀粉、雞蛋、芋頭或地瓜等季節性食材,拌勻後倒入孟宗竹的竹筒後蒸熟就能食用,算是部落雜糧與西點的結合。
▼有點像蒸發糕的概念,蛋糕組織很密實,吃得到食材纖維,但是沒有蛋糕的甜膩感,健康又有飽足感,米穀粉與食材搭配得很和諧,在品嚐的過程中,孟宗竹的香氣不斷飄散出來。
▼漁獵是加羅板部落居民獲取食物的來源,早期居民使用魚簍撈捕,但是隨著時代演變,傳統竹藤編織魚簍的技術逐漸失傳,為傳承這項技藝,設計魚簍 DIY 體驗,在體驗中理解加羅板部落漁獵文化、與自然共生的智慧。製作完成的迷你版魚簍,可當桌上擺飾,或自己加裝燈泡變成小夜燈。
加羅板溪漁獵導覽解說/體驗
▼漁獵是加羅板部落族人的食物來源之ㄧ,部落區民使用的捕魚工具有魚簍、蘆藤、魚鏡等。魚簍捕魚法是把魚簍放在成堆的石頭上,石頭堆疊的角度要有點傾斜,讓水流、水壓產生的衝力,阻止魚、蝦、蟹逆流而上,進而撈捕。
▼塑料捕蝦籠是比較現代化的撈捕器具,容易入手,放置在河流時,需要用石頭固定避免飄走,也需要在附近做記號以方便尋找。魚鏡則需要與魚藤搭配使用,先把魚藤根、莖搗爛讓其乳白色汁液流入溪流,讓魚群昏迷,再把魚鏡放在溪流水面,能更容易看到昏迷的魚群,最後把魚撈起。
講蜜蜜特色餐廳
講蜜蜜特色餐廳
地址: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 67 號
電話:089-771520
▼講蜜蜜特色餐廳為預約制,販售融合古早與創新的原住民族風味料理,以套餐型式出餐,需自行敲窗戶或按下服務鈴點餐,內場人員才會開窗收單,點餐完畢再自行到小窗戶取餐。
▼店內供應茶水,也販售一些原民風格編織小物。
▼當天的套餐主菜分別是烤腿排、烤魚兩種。地瓜粥沒有調味,剛好可用酒釀豆腐乳、醃嫩薑來搭配吃,其他配菜燙蔬菜+醃小番茄,小菜中酒釀豆腐乳較有記憶點,甜甜的有酒香,醃嫩薑小小的嗆辣感,光看外觀以為是杏鮑菇。
▼當天同行朋友分食我一塊烤腿排,香料味明顯,比烤魚美味。套餐中還有「祈納福」,是排灣族的節慶美食,常見材料有搗碎的小米、糯米、芋頭、肉類,再加少許鹽調味,口感軟綿。
老船長溫泉民宿
老船長溫泉民宿
地址: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溫泉26號
電話:089-771888
網站:http://www.captain-spa.com.tw/
▼老船長溫泉民宿連平日都有許多長輩來泡湯度假,人氣超高。可選擇住宿或車露,車露能使用民宿廚房炊煮或請民宿協助訂便當。大眾溫泉池會定時換水維持衛生,不想泡大眾池也能在房間裡泡湯。民宿在台鐵金崙站有提供來火車站與民宿的往返接送。
歷坵村小米學堂
小米學堂
地址: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42-2號
電話:08-9772240
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akituauanpakatuavaqu
開放時間:週一-週日 9:00-17:00
▼小米學堂由廢校的壢坵國小改建成,藉由部落導覽、體驗活動、美食、手作藝品販售、策展,推廣排灣族原民文化,是台灣首座以原住民傳統農糧「小米」為主題的體驗教育場館。
▼在排灣族的生活中,升火代表著一天生活的開始,冒起的煙,是族人與祖靈溝通的媒介。進入小米學堂之前有一場儀式,先是起火升煙,遊客在小木片上寫下期許或願望,丟入火堆中透過火燒後升起的煙霧告知祖靈,有外地遊客到訪,希望祖靈保佑遊客平安並給予祝福,而壞心情、晦氣,讓煙隨風而散。
▼排灣族女性的傳統搬運農作物的方式是用頭頂,不用手扶,且行走時保持上身挺直,所以也有調整姿勢儀態的作用,經常要負重行走崎嶇道路,非常堅毅又辛苦,現在因為能用汽機車取代人力搬運,僅能在節慶或特殊活動中看到。 早年沒有碾米機器,只能以木製杵臼搗小米來食用或是用於祭祀、釀酒,是排灣族家庭很普遍的家事活動
▼為了狩獵而搭建的「獵寮」是族人齊聚相會、交流山林資訊之處,還能用於躲雨、存放醃製物、煙燻獵物、擺放獵物。 排灣族的狩獵文化,注重生態、知識、共享,當族裡有族人捕獲獵物返回部落,都會呼喊讓所有族人知道,並且向所有族人分享成果,他們深信分享才能為自己帶來好運。
▼排灣族所使用的「報信鐘」,會在每年元旦、部落年際早晨時敲打、或部落發生災害時等重要時刻時使用,同時也作為瞭望台。芋頭窯用來把芋頭烘乾,以利攜帶與保存。「送情柴」是排灣族男性向心儀對象告白禮俗,數量越多表示心意的程度。 在排灣族社會中,男性紋身 ,女性紋手,代表著階級地位、家族身份、責任,不同圖案代表不同意義。人行紋代表多子多孫、蜘蛛紋象徵靈巧、蜈蜙紋表示可供養子女的能力、百步蛇花紋則為尊貴的身世,會隨著不同出身家族、階級與身分有不同的圖案,但皆代表著榮耀、尊貴、美麗與勇敢,其他圖案包括河川、土地、蜘蛛紋、蛇紋、太陽、人形等。
▼盪鞦韆是排灣族領袖與貴族特有的結婚儀式之一,新娘跨上鞦韆擺盪,象徵身份高貴與聖潔,在每年的豐年祭,鞦韆也是未婚青年男女的聯誼工具,男性會邀請未婚女性登上鞦韆架,由男性將女性盪到最高點。
▼「立木薪」是頭目家族權力象徵,頭目家族會在立木柴架掛上禮刀、獵槍、傳統服飾等。「五年祭」是排灣族每五年舉辦一次的重要慶典,以一個部落為單位,舉辦對祖靈的追思儀式。
▼小米不只是排灣族人的主要糧食,也帶有「祝福」之意,在小米學堂 DIY 體驗鑰匙圈,可當吊飾掛在鑰匙圈或背包上,象徵祝福跟隨在你身邊。DIY 體驗都會準備好半成品,按照老師教學綁成成品即可,手殘可以請老師救援。
▼小米學堂內部有故事館、食議堂、雜貨鋪、學務處和手作坊四大主題區,雜貨鋪販售當地特色農產品與手工藝品,部分商品可在小米雜貨鋪直接購買。不知要買什麼農產,就從原鄉三寶「紅藜、小米、洛神花」相關商品挑起。
▼小米食議堂的排灣族風味餐是無菜單料理,有不少原形食材,地瓜、南瓜、玉米等優質澱粉很健康,蛋、肉等蛋白質搭配得很均衡,不會有太多燒烤類食物吃了上火。不免俗的有經典美食「祈納福」,也以洛神花蜜餞入菜。這次運氣很好,喝到整壺秋冬限定的洛神花茶。
尚武社區
地址:台東縣大武鄉尚武村政通路
電話:0932 580 820
粉絲團:尚武社區發展協會
林家鳳梨土鳳梨乾
連絡人:林志堅
地址:台東縣大武鄉尚武村政通路 20 號
電話:0919-147829
粉絲團:林家果乾
鳳梨農事體驗
▼鳳梨達人林志堅大哥原先從事公職,退休後發現大武有適合栽種鳳梨的條件,決定在家鄉種植土鳳梨,從農耕的門外漢成為鳳梨達人。林大哥堅持無毒栽培鳳梨,讓其自然生長,親自把關鳳梨品質,引起知名鳳梨酥品牌微熱山丘注意,合作契作。
▼台灣鳳梨品種多,光是分辨品種、果形、甜度最佳的位置就大有學問,林大哥很詳細的解說,將其這些年投入鳳梨栽種累積的知識知無不言的分享。
▼焚風是大武的特色,雖然讓一般人感到受不了,卻極為適合風梨生長,所以大武產的鳳梨特別香甜,可惜我們前來的時間非產季,但是沒關係,可以向林大哥購買全年供應的土鳳梨果乾。土鳳梨果乾是使用契作未符合的果實烘烤(由於自然生長,不一定都能達到符合的果形與重量)甜度不減。
9420富貴(粉粿 DIY 體驗)
▼9420富貴是以五行膳食概念,選用在地小農的農產品:鳳梨、紅龍果、斑蘭、甘蔗(黑糖)、梔子與早期農作「樹薯粉」來製作粉粿,跟傳統粉粿作法一樣,但是顏色更加繽紛。
▼粉粿 DIY 體驗時搭配的頭巾、圍裙好看又有梗,很推薦大家來體驗,會拍到很有趣的照片。
▼把最終攪拌好、熟化的粉漿倒入容器並且蒸熟,黏黏軟軟的粉粿就出爐囉!粉粿是農業社會時期盛行的甜點,至今仍很受歡迎,最喜歡大大口吃下、慢慢嚼的感足感。
▼可按照個人喜好加入自己喜歡的配料,我們當天淋上蜂蜜柚子糖漿,非常搭,或搭配薑片特製沾醬享用。
結語
台東大武鄉每個部落在遊程的設計上都很有心思,把家鄉的農林漁牧業的文物、產物,透過有趣的 DIY 手作課程具象化、淺顯易懂,不只是單純的聽導覽解說,而是沈浸式體驗先人智慧結晶,把 DIY 手作品化為實用討喜的生活小物,為南迴部落旅行的回憶增色。